谈恋爱、见家长、见导师堪称三项人类社交极限运动。
如果说谈恋爱和见家长尚且可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那么见导师这件事,走的已经不是路了,而是“薄冰”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那个“薄冰”。每次见导师前、中、后,都可以体会到“心动”过速的感觉。当然,如何跟导师沟通其实是一个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人品极差或者极其好的导师应该都是少数,大多导师依然处于常态分布。无论在师生关系中有多少种复杂的“变量”问题存在,却总还有些“常量”方法可以求出这道难题的解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如何跟导师沟通”在硕博阶段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称为大学生,师生相处难题似乎在本科阶段并不存在。有人感叹本科老师好相处,想和老师交流的本科生一般都与老师关系不错。很多硕士生或许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本科阶段“吹面不寒杨柳风”般温文尔雅的神仙导师,到了硕士阶段就变成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般摧枯拉朽的魔鬼导师。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道德的沦陷还是人性的扭曲,亦或者是人设的崩塌呢?
大抵因为导师对本科生并不报以期待,不用忧心他们的心理问题、论文进度、毕业问题,所以可以保持平常心,并非导师责任制;而研究生拜入导师门下,是导师的弟子,跟导师紧紧捆绑在一起,导师要对弟子负责,要在弟子的各项申请书上签字。
换言之,硕士生、博士生被导师承包了,有承包就要有产出,不然作为包工头的导师就有损失,甚至承担破产的风险。
还有人说,差距造成了沟通难题。
一为年龄差距:学生和导师年龄差较大,二十多岁的学生跟四五十岁中老年博导,三年一代沟,二十多岁的能差出一道马里亚纳海沟。比如导师永远不能理解学生的睡眠时间为什么那么长,而学生们则感慨为什么感觉导师不用睡觉。
二为智商差距:退一步说,就算导师跟学生之间年龄差较小,比如三十多岁那种天才型导师,普通人跟天才之间的差距不可测量,更可怕的是天才导师如果还日常自嘲蠢笨,身为普通人的学生则更是无地自容了。
那么,如何与导师进行沟通呢?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是一场修行。如果情侣之间的关系尚且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双向互动,那么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则是“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跟导师沟通,虽然主动权还是掌握在导师手中。毕竟铁打的导师,流水的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察言观色——摸清导师性格和底线
这一点要积极主动向前几届师兄师姐“取经”。师门的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与导师相处的经验。比如导师日常习惯早睡还是晚睡,听学生汇报学习进度更注重什么,论文写作哪些雷区是绝对不能碰的,诸如此类。有前辈的“排雷”经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要在跟导师相处的时间尽可能观察老师的言行举动,归纳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攻略,在日常学习中完善自身。
2、摆好位置——想清楚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
之前有位博士诉苦,说感觉没有办法跟导师成为朋友。这正是没有正视师生关系的表现。尽管很多较为年轻的导师喜欢自称“朋友型”导师,或者某些年轻的女导师还是女弟子的“闺蜜型”导师,但不管什么型,师生间的本质关系并未改变。韩愈说的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正确的位置就是:你是来跟导师学知识的,你要完成学业、写论文、发论文,然后毕业。这是主线,其他的都是支线,大可不必庸人自扰之。
3、双赢思维——降低导师带自己的难度
换位思考,是成功人际沟通的前提。导师其实很忙的,带学生只占导师生活很小的小部分。导师要搞学术、带学生、上课、申请基金、出差、带实习等,如果导师还兼任行政职务,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公文。更不用说导师的家庭事务。导师很忙,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降低导师跟我们沟通的难度呢?
多多注意自己研究领域的动态;论文认真写,导师指出的问题争取不要犯第二次;不懂的问题自己努力查文献,仍然无法解决的向同门、师兄师姐请教,仍然无法解决的再问导师。
如何向导师提问也有讲究。不能只简单抛出问题,还应该跟导师传达清楚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程度以及没有办法突破的瓶颈;不要拖延,导师交代的任务及时完成,完成之后及时汇报。老师交代的任务拿出百分百的专注去完成。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发给导师论文,他只给我改了几个错别字和几个病句就返回了呢?我并不想让导师给我改这些啊,这些简单的我自己也能改。我想让导师帮我解决我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但导师的想法也很简单,连格式、错字、病句这样的小毛病都没办法杜绝,其他问题肯定一大堆。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多数情况下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所以,给导师看的东西,小毛病一定要尽可能杜绝。
哪个导师不愿意带省事儿的学生呢?初高中老师之所以更喜欢那些懂事、乖巧、学习好的学生,不正是因为带起来难度较低吗?人是惰性动物,做事自然也尽可能追求省力原则。增强导师带自己的动力、减少带自己的阻力,那样就可与导师沟通顺畅,良性互动之下自然能学到更多。
天下导师千千万,本质还是普通人。事实上,如果掌握了人与人交往中一系列让人感到舒适的技巧,那与导师的交往也不过如此。了解对方的喜好与特点,认清双方的关系,再做出对双方都高效的决策,便基本可以破解与导师沟通的难题。你再也不用像一个“学术孤儿”“论文孤儿”一样,跟导师不联系不沟通不见面,也不用每次线上都干瘪瘪回复导师“嗯嗯/好的/明白了/谢谢老师/打扰您了”。
祝愿大家跟导师都能高效沟通,学术水平也能日益精进。
Copyright (C) 2015 马来西亚精英大学中国事务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