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蔡康永
学英语的经历对每个人来说,在人生的头18年都不甚愉快,为了高考每天苦哈哈地早八点晚八点埋头在试卷堆里,研究完形填空、背作文模板,一提笔就是“It is well-known to us that……”,担忧今天的英语听写是不是又错了漏了,临睡前才想起这个单元的3A还没背熟,错题本上有一个个被老师以“固定搭配”支支吾吾混过去的选择题。
故事的后来,总算熬过那个兵荒马乱的夏天,考上大学,开始学“新视野”,却听说韩梅梅最后没有嫁给李雷,一生相信的执着就快要崩了。
许多人这么拼命的学英语除了应付考试,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想申请国外的大学,用现在的流行话来说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申请国外的学校,对于英语不太好的人来说,这是个有点冒险的决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也许,年轻人总有使不完的热情,爱折腾。没吃过大苦,没享过大福,生活就这样一如既往的如太阳东升西落有规律的活着,但是不安寂寞的心强烈的跳动着,仿佛在告诉你,需要去尝试之前未曾经历的人,事物,地域。
很多事情,最难的是第一步,当做出决定开始干的时候,最难的部分已过去。
习惯了大学最初的懒散生活,一下子因为要出国,生活节奏开始变得不同。买了一堆剑桥真题集,疯狂关注微博上各路雅思大神,看BBS雅思专区找前辈经验,刚开始作战的自己是上紧发条,一个劲地冲。渐渐,手账本上记录的都是单词打卡,手机的屏幕设成“快滚去背单词”,可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是个很有自制力的人,无法像经验贴里的那些狂人,把自己逼到疯狂的境地。难免会有倦怠,会好几天不看英语。
提早准备总是没错的,别人备战雅思的时间是一个半月,你却有1年的从容不迫。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英语,他们大概会以“我只是没用尽全力,所以才没成功”来给自己找无数个借口,最后落得收藏了很多学英语的方法却还是学不好的局面。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错误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一直问为什么的背后潜藏的是我们认为它需要为我们带来实际好处。也许是分数、也许是一次升迁、也许是一段爱情,可英语的学习只是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更多面,能够走出去,能够看更多想更多,它将我们和更大的天地链接。
英语思维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都是值得玩味的地方。一门语言存在的目的为了交流,为了指导行动。而英语的学习是为了能顺畅的看原文书,与人沟通,在英语世界自由行走和生活,英语是件终该回归日常的事。自然而然的英语表达是最高境界。每天都做听力练习,不一定是要对着题目,听一段BBC播报或英文原著的广播书,让自己浸润在英语环境下,熟悉这个语言的节奏,培养语感。阅读也是,看剑桥的原文无疑是最便捷的,它涉及到的知识种类很多,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生活......,爱尔兰的陶艺历史,日本的建筑美学,亚马逊珍稀的鸟品......英语是获取信息的工具,对这门语言的熟悉可以在阅读中领略对词汇的个体化理解,诗人济慈的那句“Tender is the night.”,言语间细微的韵致一定要在原生的语言中体会,不论译本多么成功,语言美是件个人的事。
听力和阅读是输入信息的话,我们需要在整合、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写作和口语表达就是我们输出的内容,把自己所学所想呈现给这个世界。欧美人比起含蓄的东方人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赞美与鼓励,当别人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的时候,微笑的回答“Thanks!”
学习语言一定是投入多少就有多少回报,不是在一个错误重复打转。写作不行就从仿写开始练习,口语薄弱就多听跟读,模仿是创造的开始。当你放弃了一个机会的时候,也就丧失掉了一种可能,而人生在不断的丢失中,最后只剩一种最平坦也最无趣的样子。
语言在不断的积累中被打磨地熠熠生辉,使用它才有了意义。一万小时定律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而学习英语的这一万小时还在路上....
所以雅思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同学不要灰心,下一次会更好。因为你一直在路上......
Copyright (C) 2015 马来西亚精英大学中国事务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